育儿课堂

该不该让孩子放弃早课睡到自然醒

  近来,外地有学生家长在班级群通知老师自家孩子不上早课要睡到自然醒一事引发热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睡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为了让孩子多睡就请假不上早课的做法还比较少见。对此,其他家长是否认同?孩子早上起不来是什么原因?家长爱孩子真的可以不顾学校的规则吗?

  问题1

  家长们对放弃早课睡到自然醒怎么看?

  希望早上上课时间再推推

  小学生家长 王秋霞

  希望孩子睡到自然醒,是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心声,我也不例外。

  我家孩子上一年级,每天精神头儿特足,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但可能是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晚上回家后学习状态比较差,尤其是晚上7点以后,看上去嘴动、眼动,其实脑子早就不动了,头天晚上学的东西第二天也很快会忘记,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我希望孩子能够相对“早睡晚起”,这样也不至于第二天在课堂上打瞌睡。

  我查过很多资料,缺觉对孩子有很多不利影响。比如,有资料提到,孩子长个儿需要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在生长激素分泌最为旺盛的时候,孩子必须进入深睡眠状态才有利于长个儿和增强记忆力。反之,如果孩子缺乏深睡眠状态,生长激素分泌会减少,还会出现影响身心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孩子的睡眠非常重要,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更要保证睡眠时间。

  话说回来,再贪睡的孩子,头一天如果不熬夜的话,第二天早上7点以后多半也能自然醒。当然,这肯定是在确保头一天不熬夜的情况下。如果家长不自律带头熬夜,或者放任孩子熬夜,或者老师留了一大堆作业,或者孩子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边学边玩……那单纯地强调睡到自然醒就是一种胡搅蛮缠,不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范畴内,更不是为了孩子好。

  所以,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政策,把上课时间再往后推一推,上午8点半到9点上课更为合理,小学也没必要上什么早自习了。当然,这需要进行科学的研判。从立竿见影的效果看,父母也要从自身做起,放下焦虑心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运动习惯。在我看来,孩子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身体健康,以及能否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基础教育可以变得更快乐一些。

  为了多睡放弃早课不可取

  初中生家长 胡一峰

  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有家长在班级群喊话老师,称自家孩子所有第一节早课不上,让孩子睡到自然醒。同为家长,我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对其做法却不敢苟同。

  我之所以理解,是因为这位家长说出了当下许多家长共同的苦恼,从一个具体问题表达了普遍的教育焦虑。在理想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早睡和早课本应构成良性循环。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头脑清醒,学习效率高,尤其在打基础的中小学阶段,有不少需要记诵的学习内容,更应抓紧早晨的时光认真学习。学校之所以设立早课,原因也在于此。而且,中小学阶段是人的学习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期,规律地上早课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份“童子功”将让人受益终身。因此,早课的制度安排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偏大,许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太多,“卷作业”“游题海”“开夜车”成为常态。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生理规律要求有充足的睡眠,为了赶作业,晚上既然没法早睡,早上自然没法早起,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陷入了教育规律和生理规律“二律背反”的尴尬境地。

  想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的家长显然感受到了这一尴尬,并试图采取放弃早课的方式来破除。首先应指出的是,在群里喊话的方式不值得提倡。如果因为个体差异、客观环境等原因,家长喊话的目的是解决自家一个孩子的问题,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和老师或校领导一对一沟通协商探索解决之道。如果希望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更应全面地考察和分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简单地砍掉早课,那么,本应在早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势必要用别的时间来弥补,实际上给孩子加上了隐性负担。这种做法看似尊重了生理规律,却忽视了教育规律,看似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益,却更可能耽误孩子的学习成长。如果有些孩子因为手握自然醒的尚方宝剑而从小过上了“夜生活”,变成了小“夜猫子”,那就更会损伤身体,得不偿失。因此,为了多睡而放弃早课,可谓看到了病灶,却开错了药方。我以为,正确的做法应是持续科学推动中小学减负,进一步改进教材教法,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优化学校管理和家校合作,做到“真减负”“减真负”,把早睡还给孩子,让早课更有效率。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