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孩子爱上“盘手串”家长应该怎么办

  问题四

  今后再遇上类似行为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创设有趣活动唤醒孩子心中梦想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员 白玉萍

  “盘手串”是许多中老年人热衷的一种休闲爱好,甚至被认为是“油腻中年男人”的一大标配。今年,“盘手串”在中小学生间流行了起来,孩子们上课盘,下课盘,相互比较手串的款式、质量和价格,以及谁盘珠盘得更加娴熟有技巧。

  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盘手串”类似玩手机和网络游戏,是孩子不认真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影响健康,应该明确禁止。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好奇心强,看到别人玩自己也跟风玩一下,过段时间新鲜热闹的劲头就过去了,只要不过度沉迷,适当玩玩未尝不可。

  中小学生“盘手串”自然不是因为他们变得“油腻”,他们只是在成年人或者网络的影响下模仿习得一种解压方式。如同过往年代的中小学生普遍爱玩玻璃球、跳皮筋、跳房子、顶拐等游戏一样,我们对中小学生“盘手串”这件事情既不能强行压制,也不必过于担心和过度解读,而是需要加以正向引导。

  首先,要理解并接纳孩子们的行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以及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认为:儿童期不仅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即儿童不能只为将来活着,也应为现在生活,他们应该享受童年这一特殊的时期。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儿童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事情,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人际交往、学习知识技能、体验人生的自然而正常的途径。“盘手串”只是孩子们当下玩的一种游戏,教师和家长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要认可孩子们进行的探索。客观来讲,即便是在当今“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孩子们承担的学习压力也不容忽视,何况他们可能或多或少还有来自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压力。孩子们觉得“盘手串”可以缓解压力,这说明他们在探寻可以让自己的压力得以释放的出口。面对压力,不隐瞒、不拖延,而是去尝试自我调适,让自己情绪平和,变得更加轻松快乐,对于孩子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做法,教师和家长当然应当给予肯定。

  第三,要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实际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往往都太忙了,很难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蹲下身子来与孩子从同一个视角去看问题。所以当一个热点话题、热点现象出现时,当孩子们呈现出一些特别的言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掌握好这个教育契机。比如,孩子觉得“盘手串”可以解压,教师和家长就要进一步温和而又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询问是什么使得孩子感到有压力,他们平时有哪些苦恼,喜欢采用什么方式解压,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满足了他的哪些需求。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优化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而且能够发现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第四,要为孩子营造积极温馨的环境氛围。教师和家长要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提高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能力。要避免“踢猫效应”,即把属于自己的负面压力感受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带回到家庭中,让孩子成为我们发泄消极情绪的“替罪羊”。教师和家长在成为孩子积极正向的榜样力量的同时,还要善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温馨美好的环境。如果教师和家长尊重、包容和支持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与孩子亲密的情感连接,孩子的压力感受就会减轻。

  第五,教给孩子们多元有效的减压方式。教师和家长要和孩子讨论,让孩子认识到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要把不抱怨、不放弃、努力奋斗的乐观信念传递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发展出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以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压力。许多孩子“盘手串”其实并不是因为手串本身有多好玩,而是由于缺少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换言之,孩子们盘的不是手串而是寂寞。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能够设计出更有趣的活动,比如共读一本书、郊游、打球、听音乐、绘画、交朋友等;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更为多样化的渠道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社会交往等需求,就会分散他们对于“盘手串”的依赖,他们可能就没空也没兴趣惦记手串了。

  第六,引导孩子唤醒心中的梦想。由于流行文化和商业性的操作,就算没有手串,也会有其他东西出现。当一个孩子没有方向的时候,他就容易随波逐流。而如果一个人找到了内在的自己,形成了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了理想目标,就不会轻易被周围人带偏。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确立人生导向,对未来产生积极美好的憧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懂得延迟满足,懂得一些等待是值得的;懂得面对压力与其焦虑,不如付出认真努力的行动;与其从众,不如去寻找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