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情报

公务员招考“35岁门槛”松动 风向标意义获舆论肯定

    公务员考试中的“35岁门槛”出现松动,媒体评论多给予积极肯定。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今年,公务员考试有了一些变化。根据统计,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这也意味着公务员省考中的“35岁门槛”正在被逐渐打破。

    针对这一现象,广大网友纷纷表示支持和点赞。早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就提出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当时该建议就在舆论场上引起热议。确实,35岁本来是一个人在事业征途上的黄金年龄,而公务员考试中的“35岁门槛”确实也让一些人失去了机会。

    对此,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2月22日刊文《公务员省考逐步打破“35岁门槛”,是个积极信号》认为,无论在什么年龄、什么岗位,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应该是人的能力和认真工作的态度。打破“35岁门槛”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招录考试,公务员省考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可以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提高消除职场年龄歧视的速度和效率。

    文章认为,公务员报考的年龄限制,对社会和企业的“年龄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今,公务员报考对年龄限制的松绑已经为全社会作出了表率作用,各行各业也应该逐渐淡化、抛弃“35岁门槛”的陈旧观念,对种种年龄要求进行优化调整。无论如何,35岁并没有“老”,正是精力旺盛、干劲正足的年纪,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同日,“中工网”微信公众号也刊文《中工网评十省份公务员招录打破“35岁门槛”:这个头开得好!》认为,相关省份在公务员招录中率先迈出的这一步,意义重大。其实,从调整依据上来说,现行《公务员录用规定》关于报考资格中年龄和学历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弹性的——“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但这一弹性规定,多年来却并未实际发挥作用。因为,“可以”不是“应当”,面对公务员招录的严肃性权威性公平性,“适当调整”的具体分寸如何把握,是一件操作风险较大的事。此次相关省份对报考年龄的放宽,无疑是打破了多年来公务员招录固守“35岁门槛”上限的局面。

    文章认为,打破“35岁门槛”的做法,势必将发挥强大的示范作用和积极的引领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党政机关“刀刃向内”,主动破解就业年龄歧视难题的“自我革命”!

    文章指出,职场“35岁门槛”,人人喊打;破解职场“35岁门槛”,人人关注。对此,本网一直从法治的视角观察探讨。认为:要尽快打破职场“35岁门槛”,相比较寄希望于制定并出台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而言,充分运用现有制度资源,积极启动现行法律工具发力破解,或许更现实,更有效,更快捷。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相关规定已经到了必须接受合法性乃至合宪性审查的时候了。这或许是块“硬骨头”,但必须要啃。

    十省份公务员招录放宽35岁限制,这个头开得好!期待更多省份的公务员招录和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能够跟上,着力破解包括年龄歧视在内的种种就业歧视,有效维护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推进高质量就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澎湃新闻21日通过社论刊文《请给“35岁以上”更多机会》指出,在人口红利趋减、老龄化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背景下,逐渐放宽人才招聘限制,是大势所趋。正是秉持这一理念,有些地方不仅放宽了年龄限制,还开了更多口子。如云南提出,对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招考职位,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

    我国公务员职级遵循逐级晋升制度,设置招考年龄限制,是出于对公务员培养和成长周期的考虑。但这一原则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我国《公务员法》在报考年龄限制上,仅要求年满18周岁,并未对招录年龄上限给予规定。对《公务员录用规定》中“应当在18周岁以上,35岁以下”的表述,不妨与时俱进予以修订。

    《钱江晚报》也刊文《放宽“35岁门槛”积极风向标》指出,如今,面对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下降的现状,更应该积极盘活这一年龄段劳动人口的活力和积极性,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毕竟,按照现在人们的实际身体状况和健康机构的定义,45周岁也是壮年。

    《钱江晚报》文章分析,现在高考、考研等大型考试都已经没有年龄限制,说明年龄不应该是招录人才的限制标准。过去公务员录用要求35岁及以下,于当时有其特殊原因,但一些人加以误读,很多普通单位甚至私人企业也争相效仿设置这样的年龄门槛。“35岁门槛”人为地制造了“35岁职业恐慌焦虑”,导致年轻人35岁以前压力重大,甚至不敢结婚、生育,还滋生出一系列职场潜规则。

    文章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打破职场潜规则,政府引领很重要。当下公务员考试年龄门槛逐步放宽,能为企业招聘提供借鉴,将会对全社会起到示范性作用,有望释放出劳动力市场的巨大活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