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批评孩子也有“二八定律” 简单却很管用

  不过是批评了孩子几句,孩子怎就如此决绝?

  其实,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人和听的人,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

  父母责备、批评孩子时,心理基础是: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我怎么骂你,都是为了你好。

  潜意识里,我们觉得这是爱的表达。

  可孩子不一样啊,他们的感受,往往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当父母的批评充满打击、否定、人格攻击,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反而会破罐子破摔,不听父母的管教,任由不良行为持续。

  网上一项关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调查,他们回忆起自己最痛苦的事,大都是来自父母一些伤人的批评:

  “你是废物吗?”

  “养条狗都比你有用。”

  “你脑子进水了吗?”

  网友@与之说:

  “每次父亲开口骂我,我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啊?”

  批评不是原罪,背后的打击和贬损才是。

  事实上,每一句伤人的话,都不会变成激励,反而会摧毁了孩子的尊严和信心,不断提示着他自己是多么的糟糕。

  批评的内核,

  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过:

  “当孩子犯错了,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孩子、教训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导他自我反思,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批评的内核,应该是引导和鼓励,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波澜壮阔,成绩斐然,在他的自述中,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

  他9岁的时候,辛苦积攒的一串铜钱忽然不见了,他到处找不到,大声哭闹了很久。

  第二天,父亲无意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树上发现了那串铜钱,知道是儿子贪玩遗落在了这里。

  但他却没有责备儿子,而是写了张纸条给儿子:“有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找,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

  梁漱溟拿着纸条,果真找到了自己遗忘的铜钱,顿时不好意思起来。

  一直以来,不管梁漱溟犯下什么错,父亲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他,而是采用提醒、暗示等方法,启发他思考、自我反省。

  父亲这种批评教育,很好地培养了梁漱溟的自省意识。

  孩子的改变,是需要力量的。

  想要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放下成见和评判,看见和接纳孩子。

  就像“南风效应”指出的:

  越去评判或谴责孩子,对孩子刺激越大,只会激发孩子叛逆的情绪。

  只有温暖和煦的引领,孩子才愿敞开心扉,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建议。

  家长坚定的态度和温和的话语,就是孩子改变的力量源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女性 作者:枫子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