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试试这个小妙招,你也可以拥有“别人家的孩子”

  现象

  心理小科普

  分析

  我们做家长的常常发现,在教育过程中,自己所想的和孩子所做的完全是两个方向。越希望孩子好,孩子越“不好”,越希望孩子听话,孩子越叛逆。家长明明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

  似乎孩子总是喜欢和自己作对。仿佛只有孩子听话了、有进步了、变得优秀了,我们才能好好尊重他、爱他、接纳他。

  这个时候,家长不妨慢下来,转换一下教育孩子的思维。

  不是孩子听话了,我们才尊重孩子;而是我们尊重孩子了,孩子才听话。

  不是孩子进步了,我们才信任孩子;而是我们信任和接纳孩子了,孩子才能进步,也才可能更优秀。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往往过于容易忽视孩子的进步。

  记得前些天,女儿天天问我第二天会不会下雨。得知不会下雨后,她就哀嚎不止,“明天又要跑八百米了!”

  接着第二天、第三天过后,女儿一回到家就痛苦地抱怨自己的腿没有知觉了,再跑下去腿就该报废了。

  我问她:“你们班像你这样情况的同学多吗?800米你跑第几啊?”

  她回我:“倒数第一啊,还有一个和我一起的,我俩作伴。”

  我就一股火气涌上心头,大声吼她:“你能不能对自己有点要求啊?”她好像没听到,直接无视了我,兴致勃勃地上网搜索“求雨法阵”,并像模像样地学着求雨,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这周她又特别满足地和我说,我现在八百米可以不用停就跑下来了、腿也不疼了。我又问她:“跑第几啊?”她回我:“还是倒数第一啊。但是我现在可以不用休息就坚持跑完八百米,相比之前要停歇好几次,已经进步很多了啊。”

  听到这里我内心有了触动,作为家长的我看到的是她与别人相比的成绩,所以我不满意。我觉得她应该有追求,而不是没心没肺地说自己是倒数第一。

  而她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并且为自己的进步而满足。这种满足感就连作为家长的我也特别羡慕。

  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Heinz Kohut)在研究了儿童人格发展的数十年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需要母亲眼中反映的光辉来维持自恋的满足。”

  父母言语上的粗暴、行动上的鄙夷会让孩子陷入一片荒芜的沙漠。

  那么换个角度和思路,不妨多找找孩子的亮点,开启在孩子身上的“寻宝行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徐汇 作者: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