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高考成功等于人生成功?这是家长给孩子讲的童话

  现在吃点儿苦没什么,上了大学就好了;

  现在多用点儿功,到了大学你们想干什么干什么;

  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有好的人生;

  如果高考失败了,你还能干什么;

  ……

  这样的话学生时代的你听到过吗?或许是当月考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或许是被作业摧残到崩溃的时候,或许只是日常训话的时候。

  指着高考改变命运的每个人,多少都是沿着这样的声音一路来不及怀疑地走向高考,以至于毕业多年后依然还能想起来老师和家长说这些话时的或恨其不争或循循善诱的语气。

  这时候我们都认为,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都在高考里。高考成功意味着这也有成,生活顺遂,家庭幸福。

  可是有些梦做着做着就醒了,有些童话讲着讲着就碎了。不仅对于高考失败的人是这样,高考成功的人也未能完全幸免。

  近段时间伴着高考热度起来的还有一个话题: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出自豆瓣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

  指的是依靠着优秀的考试技能进入985/211院校的小镇学子,由于升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原有的考试优势不再发挥主导作用,而认为自己只会做题的自嘲。

  对于自称小镇做题家的人们来说,高考成功,意味着看到了王子和公主结婚,童话结束了。

  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为什么有这么多在这个节点上完美作答的学子们却不能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相对满意的答卷,我们或许可以从小镇做题家的成长轨迹中看出些必然。

  前十八年天之骄子的人设

  在高考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依然是分数为王。

  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做题家都是自带光环的焦点人物。同时还有很大概率顶着“别人家孩子”的头衔,他们目标明确,成绩优异,会读书,不惹事,同时也被寄予厚望。

  在这个阶段他们基本上被认为是成功的候选人,是家长眼中的希望是老师眼中的标杆。仿佛未来的一切都在闪闪发光,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只等着他们出现。

  这时,离家长和老师眼中的成功只有高考这一步之遥。

  升入大学后评判标准改变

  都说大学是社会的预备阶段,在大学成绩不再是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985这样的院校中,成绩好这个原本碾压式的优势成了标配。

  在可以自由探索的大学校园里,面对形形色色的社团他们忽然发现除了从学习自己没有兴趣,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面对物质丰富的城市生活,显得陌生而胆怯。

  眼界、资源、社会竞争软技能,小镇做题家普遍缺课。

  不同于小镇做题家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其他群体在提到小镇做题家时,往往有这样的评论:

  小镇做题家已经不错了,大多数人甚至连做题家都称不上;

  同样是做废物但没有985的头衔;

  有人认为小镇做题家掌握着比一般人优秀得多的教育资源不应该如此颓废;

  甚至有人认为小镇做题家不是一个自嘲而是炫耀。

  其中的认知差异来自于人际比较的规律。

  Festinger(1954)提出自我与他的相似是社会比较的一个重要成分,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在能力维度上相似的人进行比价。对大多数人来说985院校的学生是天之骄子,但对于身处985院校的学子来说,他们的比较对象已不再是自己出身的小镇,而是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的光环也就等于没有了光环。

  而且认为小镇做题家们颓废也是一种误读。

  有研究指出在自我进步占优势的条件下,个体喜欢与比自己状态稍好一些的他们来比较。小镇做题家们之所以以此自嘲恰好也说明他们对自己是有很高要求且希望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发展的。

  由于社会比较的存在,大学里的小镇做题家们原有的光环不在,相比城市里的同学,完全没有了优势。

  由天之骄子到泯然众人的自我认知,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

  进入社会后落差进一步明显

  进入社会后家庭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导致小镇做题家与同学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同时出现的还有自然反馈系统的缺失。

  高考导向的学习是一个将努力可视化的过程,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好好学习就能在下次的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这个反馈是相对及时的,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进入到一个正向循环中。

  在社会中的努力没有天然的反馈体统。

  每个成功人士的访谈似乎都会提到成功前的蛰伏期,这段时间之所以难熬并不在于时间长,而在于缺少正向反馈。

  致力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高考优胜者们,同样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看到正向的反馈,短期来看可能没有结果或出现负向的结果。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这个过程就越难熬,小镇做题家很可能就处在这样的阶段。

  小镇做题家们的出路在哪里?

  不少人想要给小镇做题家们出谋划策,认为他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变化,人生不止一条路放弃一线城市回到老家也会是当地的人才等等。

  这些都是很客观的答案,但是在小镇做题家的眼中却没有这样的选项。

  从小他们因为成绩好被认定为是成功的后备军,要成功的种子随着每次考试优异的成绩被洒在了心里。

  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成参天大树。

  天之骄子的人设让他们几乎不能接受人生除了走向想象中的成功还有另外的可能性。

  没有好的工作意味着失败,没有成就一番事业意味着失败,甚至毕业回老家也意味着失败。

  他们是同样也成了唯分数论的隐性受害者。

  事实上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不仅是缺乏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大城市里资源优渥的孩子也是如此。

  因为成功路上的资源是匮乏的,且永远没有尽头。

  很多给孩子大量报兴趣班的的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焦虑:之后社会对孩子各方面素质要求都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东西,今后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在世俗成功为导向的单一评价系统中,孩子的选择只能越来越小,最后除了成功别无选择。

  曾经成绩优异升入名牌大学的孩子将自己称为小镇做题家,多年之后这些多种兴趣班浸泡出来的孩子是不是也会将自己称为全能废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意义的人生不仅在于赢

  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说,她教过的每届大学生中都有几个感觉会特别有前途的,总是希望他们能够考研深造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选择,他们有的毕业选择了回老家结婚生子,有的选择考公务员安稳度日,有的选择深造,有的选择到大城市打拼。

  起初会对回家选择安稳度日的孩子感觉惋惜,后来在看这些孩子们的朋友圈时看到选择深造的孩子承受着科研的压力但也享受着突破的惊喜,打拼的孩子生活有加班也有快乐,选择回家结婚生子的学生也安稳地过着小日子。不管怎么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

  就像高知女性在家带孩子并不能说就是在浪费资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高低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

  当不再随便给人贴上失败的标签也就能够把做题家从成功焦虑的枷锁中解救出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天天心理网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