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养废孩子的N种方法 这部豆瓣8.7分神作集齐了

  孩子得“精神病”的背后

  钢太、尚太的妈妈,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非常辛苦,可是她在教育上的无心之失,却让兄弟二人的人格都不能独立。

  许多孩子罹患心理疾病的根源,是父母不当的对待方式。

  剧中,一位韩国国会议员的小儿子权起范,患有急性躁郁症,发病时癫狂不已,还有“裸露癖”,是精神病院的常住户。

  到了父亲参加大选那天,权起范从医院逃跑,站到选举会的讲台上,向公众承认自己是个精神病,他说道:

  “明明我也是他的孩子,他却经常把我当透明人。我只是希望他能看看我,求他看我一眼就好,于是我就变得很疯狂,结果闹着闹着我就真的疯了。”

  原来,权起范全家都是精英,兄弟姐妹都是首尔法律系毕业,是“一肚子墨水的人”,只有他不擅长学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所以,他被父母看不起,被认为是精英家族的耻辱,常年遭到漠视。

  惹了麻烦,权起范就会被关起来,患了精神病后,父亲甚至不愿意让外人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

  在选举会上大肆宣泄后,权起范的病情好转了许多。他的父母却震怒,母亲打了他一耳光,父亲认为他给家族抹了黑,想换个医院把他关一辈子。父亲认为:孩子就是为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出生的。

  这对把人当工具、功利主义至上的父母,生生把孩子逼疯了。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引起广泛转发。高考状元游安自述,她成功考上人人羡慕的学府,却在大三时因为抑郁症,不得不休学。

  从小到大,妈妈把所有指望都放在游安身上,对她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学习以外的事一律禁止,力求让她考上好大学。

  成绩略有退步,妈妈就又哭又骂:“你这个德行还考什么高中啊?你现在已经废了你不觉得吗?”

  考上好大学后,她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了妈妈给的“任务”,对于自己的未来却没有任何计划和打算。

  她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没有热爱的事,变得迷茫,抗拒学习,什么都不想做,滑向抑郁的深渊。

  妈妈的过度控制,让孩子难以喘息。孩子没有自主权,自然没有活着的动力。

  看见孩子,自然“药到病除”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剧中的女主角高文英是一个作家。

  童年时,高文英总被神经质的母亲关在屋里,长大后,她写了一部暗黑的童话——《丧尸小孩》:

  高文英和小读者

  一位妈妈有一个与别人家孩子不太一样的“丧尸小孩”,妈妈觉得这个孩子不正常,就把他关在地下室养育。

  “丧尸小孩”似乎感受不到正常人的情感,食欲却大得惊人。妈妈不断偷村民养的家畜喂养他,却从来没有与他交流、拥抱过。

  后来,村里因为瘟疫食物短缺,妈妈就把自己的手脚砍下来喂养他。

  最后,妈妈爬到孩子怀中,把剩下的躯体给孩子吃,这个“丧尸小孩”,却紧紧地抱住了妈妈,第一次开口说了话:“妈妈,妈妈,真是温暖啊......”

  “孩子想要的,究竟是食物,还是妈妈的温暖呢?”这是童话最后留给我们的思考。

  一个从小被囚禁的孤零零的孩子,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呢?没有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冷漠僵硬、毫无感情的“丧尸”,只是在得不到情感支持和反馈的情况下,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饱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让孩子幸福,就是要看见、理解、爱着他本来的样子。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一一的孩子与众不同,她性格很内向,喜欢自己一个人行动,看着不太合群。

养废孩子的N种方法,这部豆瓣8.7分神作集齐了

  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活泼开朗的性格更受欢迎,而腼腆、害羞、内向这些特质常常被视为问题,需要改掉。

  但一一的妈妈却很尊重女儿,她认为一一的性格就是安静型的,没有任何问题。

养废孩子的N种方法,这部豆瓣8.7分神作集齐了

  妈妈的态度也影响着一一,在面对别人“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儿”这个问题时,3岁的一一大方地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养废孩子的N种方法,这部豆瓣8.7分神作集齐了

  十年过后,一一长成了一个少女,她还是喜欢独处,但内向的性格并不影响她交到好朋友,不管是独处还是与他人交往,一一都可以获得能量。

  “我觉得每个人对别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所以我觉得自己活着开心最重要了,为什么要在意那么多。独处能让自己开心,所以也很重要。”一一坦然地说。

  这份坦然背后,是妈妈的接纳。

  怎样看见孩子呢?就是从孩子那些看上去不那么可爱、甚至是“错误”的举动看起,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育儿师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安全感》一书中,记录了一件小事:

  一位妈妈很烦恼,因为家里的小宝最近总是翻着白眼冲她大喊:“妈妈,我讨厌你,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刚开始,这位妈妈非常生气,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后来,她发现了规律:白天,小宝和她关系很融洽;一到晚上,她开始陪大宝写作业了,小宝就会隔三差五地来这么一出。

  她尝试替小宝说出内心的想法:“是不是妈妈晚上只陪了姐姐,没时间和你玩,你觉得难过?”

  话一出口,捣蛋、执拗的小宝瞬间柔软下来,点点头,眼泪扑簌簌滚落。妈妈抱住了小宝,心里很后悔:“前几天干嘛要和孩子那么较真呢?”

  孩子发脾气、大喊“我讨厌你”的背后,是未被觉察和满足的心理需求。这些行为有时是在表达:“妈妈,我好喜欢你,我想你多陪我一会儿”;有时是在求助,表达自己不知道怎样消化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见了行为背后的需求,自然就能理解孩子。

  下一次,判定孩子有“问题”、有“错误”、有“病”前,不如先问问自己: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我有没有尊重孩子本来的个性特质,满足到孩子的心理需要?

  父母的眼光变了,孩子的很多“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带着温暖、体恤去看待孩子,是我们每个父母的功课,共勉!

  面对孩子的“错误”,您是怎样看见孩子的需求,帮助、引导孩子的呢?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