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孩子3岁前父母不了解这些 之后一生都去弥补

孩子3岁前父母不了解这些,之后可能花15年甚至一生去弥补

  2-3岁

    关键词:自尊

    正确做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陪伴孩子自我成长,

    1岁半到3岁时,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重点之一就是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其中的创造力,对孩子的自发行为予以包容和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有比较高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也会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心理层面的韧性,不容易被困难打倒。

  如果父母能够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自主表现,多鼓励孩子自发地做事情,那么在之后的学龄时期,孩子也会自发地追求血液成就,并且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挑战(即对我是谁有更清晰的认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之为“同一性”危机),也会更加自信。

  而父母,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常见的两种错误做法是,要么过度保护,要么过度控制。前者是指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情,后者是指父母要求孩子必须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做事情。这两种做法都会削弱孩子的自尊,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退缩的心理。

  还有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发社交上的焦虑恐惧心理,需要父母引起注意。比如当众评价孩子,或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或者靠引发孩子的羞耻情绪,以控制孩子的行为。最典型的就是在医院里男孩子因为打针又哭又闹,大人就会说:“你看,人家女孩子都没哭,你一个男子汉怎么哭成这样……”

  无论是引导、教育,还是夸奖、肯定,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具体怎么去做呢?这里有三个原则。

  原则1:当孩子经历挫折和不如意时,要在情绪和感受层面,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注意,这里说的无条件接纳,是情绪和感受层面,不是行为和规则层面。孩子有情绪很正常,家长要设深处里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孩子。

  原则2:在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孩子的行为。

  如何引导?引导行为,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漂亮、聪明、不勇敢等标签)。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漂亮的画,拿给家长看,家长的正确回应是“你画得真好,给我讲讲你是怎么画的?”,而不是“真聪明,真棒”(特质反馈:聪明),或者“比其他小朋友厉害多了”(和别人比较)。

  因为长期来看,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反馈模糊时,那些被夸奖聪明、比别人做的好的孩子,很难继续坚持新的任务,也容易对自己的评价变低。

  原则3:家长需要反思一下,是否经常对孩子给予特质性的评价,经常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

  夸奖孩子聪明或者比别的孩子怎么样,代价就是孩子对挫折和不确定性的抵御能力下降。聪明的特质是很难更改的,也不可控,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

  而和别人比较的结果,可能比别人好,也可能不如别人,总之很难事事比人好。顺利时孩子能维持做对事情的兴趣,一旦事情不顺利,结果不尽如人意,孩子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而肯定行为则不同,行为是相对可控的,可以改变的余地更大。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和孩子交流分享他的成功经验,倾听孩子如何掌握做事的方法,不仅引导孩子总结思考,也表达了对孩子做事情的关注,肯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提高孩子进一步做事情的兴趣。

  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一再证实:0-3岁阶段的正确养育和健康成长,会为人一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和基调。重视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十分关键。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与孩子出生到1岁时,是否与父母建立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相关。家长都希望孩子人格健全、充满自信,这就与1岁到3岁时,孩子的探索和自尊发展紧密相连。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九妈聊教育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精彩推荐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