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亲子

霍思燕儿子分离焦虑 小事处理不好会造成困扰

  2、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处理离别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心理能否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一段亲密的亲子关系就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基础。

霍思燕儿子也分离焦虑,这件小事处理不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困扰

  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然后再重聚。结果显示:

  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会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主动寻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是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情绪异常激动,大声哭泣和尖叫。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投入父母的怀抱。他们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不原谅父母的离开。这些孩子的依恋关系被叫作焦虑-反抗型。

  最后20%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回避型依恋关系,当父母离开时,这些孩子没有表现出不高兴,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

  研究发现,安全型孩子的父母,会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和孩子关系亲密。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并时不时拒绝孩子的需要。

  安全的依恋关系,将伴随着孩子自信地成长,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他们会享有信任而积极的人际关系。

  如果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深信:“妈妈(爸爸)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进而不再惧怕分离、可以坦然面对告别。

  3、告诉孩子分离的“真相”,让孩子正确认识离别

  知乎网友见小安说,她特别害怕离别,上大学时,不仅从家里去学校的时候超难过,从学校回家的时候也要抑郁好几天。

  因为她小时候很粘妈妈,只要妈妈一离开,就会哭闹不休。

  所以,妈妈每次都会选择偷偷溜走。她发现后,就是一顿痛哭。

  因为担心妈妈随时会离开自己,她变得特别敏感,精神也高度紧张。

  一听到钥匙响,就赶紧跑出来看看妈妈是否要离开了;只要一会儿没看见妈妈,就会嚎啕大哭,哪怕妈妈一个劲地说不会离开,她也不信。

霍思燕儿子也分离焦虑,这件小事处理不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困扰

  其实,面对分离,我们无需说什么善意的谎言,坦然地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答应。我们要语气坚定地告诉他,妈妈有事,必须要去,我会按时回来。虽然孩子小,但是他们都会体谅妈妈。

  如果无法在约定的时间赶回来,需要打电话告诉孩子。

  不用担心孩子无法面对分离。我们每一次的坦诚相待不但会得到孩子的理解,还会让他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知道告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逢,小伙伴们会在不同的地方收获成长时,他们的悲伤就会随着那声再见一起离去,而留下的只有大家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

  4、接纳孩子的悲伤,帮孩子顺利走出分离焦虑

  很多父母为了帮孩子缓解情绪,会对孩子说:

  你马上就会有新朋友了,以后也会有更好的老师。

  这种转移的方法看似远离了告别,“绕过”了悲伤,可是孩子的痛苦和思念并没有宣泄出来,这些坏情绪积压在心里,会产生新的问题。

  在电影《狗十三》中,小女孩李玩的爷爷,不小心丢了她最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

  李玩伤心痛哭,全家人却骂她不知好歹。

  继母为李玩买了一条新狗,一家人又逼她承认这就是丢失的狗。

  李玩彻底崩溃了:我只是想知道爱因斯坦去哪了,我只是想要一点悲伤的权利,为什么这都不行?

霍思燕儿子也分离焦虑,这件小事处理不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困扰

  只有直面告别的悲伤情绪,才能帮孩子顺利走过这条分离焦虑之路。

  有一期《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的儿子Kimi要离开爸爸和小伙伴一起去执行任务时,平时坚强的Kimi瞬间泪流满面。

  这时,林志颖没有强行和孩子分离,更没有责怪Kimi。

  而是一次次蹲下来,拥抱、安慰Kimi。

  在林志颖耐心的引导下,Kimi终于可以开心地离开爸爸,和大家一起去执行任务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悲伤过后就可以将它释放掉,身体和头脑的记忆就可以放空,回归到零极限的状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毛妈Carol讲绘本故事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