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我要拉黑"炫娃狂" 专家:用孩子体现价值是在伤害孩子

  “甜”到“酸” 都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娃”

  如果非要给朋友圈晒娃做个分类的话,孩子上学前和上学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上学前,家长晒的比较多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幅画、一句话透露出的都是家长的喜悦和感动,围观的也都真心点赞,哪怕是一个眼神也能瞬间萌化一群看客。这时候的朋友圈充满了祥和的“甜”味。

  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学,再晒娃,就复杂多了。

  春节前,杜先生在朋友圈里随手拍了几张儿子阅读的照片,各种姿势的都有,有站着的、有蹲着的,还有“葛优瘫”的,“我当时就觉得孩子平时在学校总是规规矩矩地坐着,放假了终于放松了,连看个书都能摆出好多种姿势。”

  没想到,其中一张照片中正好拍到了孩子床头墙上贴着的几张奖状,结果,“好友”列表中的家长们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评论区里到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牛娃”“一墙的奖状”等字眼。

  杜先生本来是想用儿子的“花式”姿势记录幽默瞬间,而图片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随时随地阅读”和贴满墙的奖状则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标配。

  可能就是这种“不经意间”间流露出来的信息最具有杀伤力,评论区“甜”中泛起了“酸”。

  都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敌人”,每个家长最大的“武器”。但其实在朋友圈构成的线上生活中,这个武器首先伤害的是家长。

  “我已经有好几次冲动想关闭自己的朋友圈了。”北京家长任敏说。

  任敏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儿子本来就是慢热型的,再加上任敏夫妇淡然的性格,让儿子比同龄的很多孩子过得更加轻松自在,但同时,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期有些漫长。

  好几次,学校老师把任敏找到学校,把班上其他同学的作业与任敏的儿子一起摆出来,让任敏看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我也着急,但是我知道儿子的特点,他挺努力的,每次作业都很认真,有不少次作业不合格的原因是他使橡皮用力过猛,把纸擦破了。再加上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我相信他能学好,可能就是慢一点儿。”任敏说。

  但最近,任敏有些不淡定了。

  任敏两个好友的孩子跟自己儿子年龄相仿,也都上小学一年级。一个晒儿子弹琴过6级的视频,另一个就晒出女儿在新加坡舞蹈比赛拿奖的场景;一个晒出女儿发着烧还在床上读埃隆·马斯克的传记,另一个就晒出儿子刚解出的奥数题……大概是作息时间相仿,任敏发现,越是自己刚为辅导儿子筋疲力尽而想上网放松一下时,就越能看到这两个朋友“晒娃”“比娃”。

  都说孩子的成长要静等花开,“但是这些‘晒娃’的仿佛就在告诉你:身边的每一朵花都已经盛开了,唯独你那朵还没有开。”任敏说。

  任敏想关闭朋友圈,有的人则想“扳回一局”,千方百计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大张旗鼓地也在朋友圈里“晒”出来。

  “现在的朋友圈给大家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人际交往方式。”中国儿童中心的张玲玲老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虽然人们的社交方式绝不仅有线上这一种,但是因为朋友圈随时随地都能出现,而使得人们误以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真相”了。

  就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本还“错落有致”的“小花”们,在朋友圈里朵朵盛开了。

  家长还能淡定吗?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