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心想事成”是孩子人格健全的必要前提

  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没有主动性,总是很被动,什么都需要父母的提醒监督和干预?你是否担心,孩子长大后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缺少独立的见解,总是从众、听从于别人?或许,你对自己在这些方面也不是很满意,甚至担心孩子像自己?

  如果你有上面的困惑,大多数情况下说明你担忧的问题属于个体人格发展地范畴。如果一个人不足够独立,主要指人格上的不独立,这个人终究存在着人格不健全。想要孩子拥有主动性、自主性这些健全的人格,父母就要懂得放手,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人生最初的几年内,感觉到充分的尊重、足够的自由、丰富的自我,并在这种混合的氛围下,总能达成所愿,实现目标!

  人格健全,并不是一个悬空幻想的过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不断累积、获得和发展而来的过程。简单说来,成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淡定、自主和主动性,多是源于年幼时期的“心想事成”!心想事成的体验越多,个体越会有安全感、满足感以及胜任感。一个人最初的心想事成究竟是什么事情?

  当我们还是小宝宝的时候,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东西时,大脑会指挥我们的手臂伸出去够。尽管你应该早已不记得这样的场景,但是你会一辈子能感受到那种想要满足自己的内心渴望。作为父母,你注意到自己的宝贝有这样的表现了吗?还记得是在宝贝在多大的时候吗?

  当我们伸手去够东西时,说明我们主动探索世界的能力又飞跃了一步。虽然只是简单地一个够的动作,却在告知这个世界,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总能达成所愿,够到我们的内心所想,那就是“心想事成”。

  在这之前,我们任由父母把一些物品玩具摆到我们的眼前,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没有自主权。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想法,更棒的是,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活动能力,还是大脑认知能力,亦或是大脑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支配能力,都在迅猛地发展着。这意味着,我们准备好了,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探索世界,我们终于可以“心想事成”!这个阶段从我们会爬行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奇妙而充满诱惑。

  我们是小宝宝的时候,因为自身能力毕竟有限,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伸手够让爸爸妈妈明白和了解,我们究竟喜欢什么?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这些倾向性的行为逐渐累积起来,就会塑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比如,我喜欢会动的小汽车,他喜欢滚动的皮球,她又会喜欢会说话的小娃娃。

  当我们有伸手够的行为时,我们多么希望爸爸妈妈满足我们全部的意愿,希望他们鼓励我们自己用手去摸,去拿。爸爸妈妈总说希望我们聪慧,他们要是知道‘我们在够东西的动机充足的时候,我们的精细动作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那该有多好啊!他们一定会让我们摸个够。

  我们对父母的希望还有很多,毕竟我们还不会说话,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要是爸爸妈妈能够用语言把我们心里有,但却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替我们说出来,比如我们伸手够球时,可以说,宝宝喜欢这个球是吗?宝宝想要玩这个球对吗?这种解读,正是我们接受性言语发展的好机会,即我们可以借机学会明白母语的意思。这些学习都能让我们更聪慧!

  当然,变得聪慧并不是父母成全我们,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唯一好处,在父母的支持下,如果我们总能心想事成,也不会被批评被拒绝,我们就不会背负羞愧,我们就会获得自主性,产生更多自己的想法,表达更多自己的喜好;我们还会变得越来越主动,即使我们做错了,父母也不会阻止我们的行为,只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我们就不会产生深深的内疚,就会越挫越勇,对什么好奇,就会去大胆探索什么,实践什么。我们便会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这便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的部分内容。

  因此,不要再担心总是满足孩子,就会宠坏他们,溺爱和宠爱根本就是两回事。没有足够的满足,个体的人格就不会健全;任何当前渴望的缺失,都有可能带来日后人格的不完备。作为父母,请多多成全孩子,让孩子多一些“心想事成”。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亲子 作者: 责任编辑:李芸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