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盘上海精彩地下场所   上海最贵的20样东西   吃这个菜能防多种癌!   央视主持人最痛买房史   魔都最霸气的15家面馆   揭韩8大整容最多女星   这样布置沙发客厅翻倍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当前位置: 2015教育频道> 培训
【浏览字号:
松江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先从娃娃们抓起
http://edu.online.sh.cn 2016-11-08 15:22 [来源]:东方网

  据上海松江消息:松江,素有“上海之根”的美称,她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方面,非遗进校园是传统技艺重焕活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之前提及的三新学校顾绣社团和张泽学校竹编课堂,细心的小松还发现两个非常有趣的非遗文化传承班——泗泾小学的十锦细锣鼓和新浜学校的花篮马灯舞。  

  泗泾小学的十锦戏锣鼓教学器材,各式各样的锣鼓  

  新浜学校的花篮马灯舞所需练习道具,花样繁多

  注重地方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十锦细锣鼓和花篮马灯舞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前者是泗泾地区“阳春堂”吹打班的保留曲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传人,有300多年的历史。后者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盛行于新浜地区,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  

  泗泾十锦细锣鼓传承人手口相传指导着孩子们

  新浜学校花篮马灯舞,孩子们正在做排练前准备工作

  “可以说,十锦细锣鼓是我们泗泾地区土生土长的一项传统民间音乐,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而最为巧妙之处在于‘细’这个字眼上,这是有点门道的。”一位正在传授经验的老艺人得意地跟小松卖起了关子。原来,泗泾十锦细锣鼓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锣锤的尾部去敲击锣鼓,音质效果别具一格,“细”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泗泾十锦细锣鼓传承人在给孩子传授这一门道

  泗泾独具妙处的十锦细锣鼓,新浜原汁原味的花篮马灯舞,其实都是在地方特色浓厚的生产、生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地方特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为其提供物质保障、精神支柱、传播媒介等要素,使其能健康成长。

  重视非遗文化,街镇与学校相契合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遗文化是松江未来建设人文之城的重要财富积淀。重视非遗文化,松江各街镇单位与各大学校保持了相契合的积极态度。

  在共同努力之下,2007年,新浜花篮马灯舞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08年,泗泾十锦细锣鼓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泗泾十锦细锣鼓五花八门的演奏乐器

  2010年起组建学生花篮马灯舞队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新浜学校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承担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开设讲座,让同学们了解新浜传统文化;邀请相关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  

  新浜学校的花篮马灯舞训练场景

  新浜学校的花篮马灯舞训练场景

  泗泾小学在重视非遗文化方面同样如此,每周开设一节课,时长一小时,邀请泗泾本土民间传人来到课堂,手把手地传授十锦细锣鼓。  

  泗泾小学专门开设了一间十锦细锣鼓室供教学用

  泗泾十锦细锣鼓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如何敲小锣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泗泾小学和新浜学校把非遗传承纳入到学校正规教育中,这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是一项十分积极的举措。让非遗走进校园,最根本的是学校教育。

  坚持代代相传,激发学而传的热情

  “非遗进校园,一个是让从小生活在新浜的小孩子们真正了解新浜传统文化;第二个,让小孩子们能讲能跳,将来有机会向更多的人展现我们新浜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坚持30多年抢救“非遗”的新浜本土文化传承人——郁老师这样说道。  

  新浜学校学生学习非遗文化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花篮马灯舞逐渐淡出,几近消失。80年代初,郁老师刚接触群文工作,便一头扎进田间,走访多个村庄,终于找到两位年过七旬的领舞艺人。耗时数月,反复拜访,讨教每一个细节,在郁老师的努力下,濒临失传的花篮马灯舞逐渐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新浜花篮马灯舞相关历史资料

  跟郁老师同样坚持的还有以张老师为代表的泗泾民乐演奏传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自1947年后十锦细锣鼓之音绝响多年,后在1986年文化普查中再次被挖掘出来,作为土生土长的泗泾人,张老师自觉挑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集合泗泾其他传人,坚持不懈地来到学校,进入社区,走上各大舞台,激发人们学习文化的热情,鼓励人们手口相传下去。  

  十锦细锣鼓传承人张老师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识乐谱

  非遗进校园,作为一种文化教育传承方式,对于重焕传统技艺活力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反观整个文化传承大层面,也许我们还能再多担起一份责任,多一些坚持不懈的传人,多一些地方文化品牌的保护,真正地将文化传递下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作者]:李君婷 [选稿]:视频编辑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