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文化 艺术“两条腿”走路 “新艺考”落地实施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已拉开序幕。

  对参加这一年考试的艺术类考生来说,这个冬天注定会在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史写下特殊的一笔。就在2023年11月,教育部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艺考改革的脉络清晰起来。

  从2024年开始,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行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统考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各省(区、市)省级统考,对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科类,基本已经实现全覆盖,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

  只有“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要求较高”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其他均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据目前各省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校考资格名单显示,2024年可能并有资格组织校考的学校在40所左右。

  这也意味着,2024年将是“新艺考”落地实施的第一年。

  改革在2019年就初现端倪

  所谓艺考,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是一种选拔、培养艺术人才的途径。长期以来,艺考都有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艺考改革到底怎么改,也牵动着众多考生、家长、学校乃至艺考培训机构的神经。

  如今,“新艺考”来了,2024级艺考生正赶上改革的最终落地。而这次艺考改革的开端,从2019年就开始了。

  2019年12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一文,“校考即将成为历史”这个信号,就已被放了出来。这份文件中提到,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202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首次针对艺术类专业高考发布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更重要的是,《意见》明确告知“新艺考”有3年的过渡期: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以下简称“省级统考”)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西南大学副研究员、美育研究院视觉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健的研究方向是美育质量评价、学校美育课程。在他看来,艺考的改革之路走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尝试寻找一个相对公平的平衡点。

  “一方面,一些考生可能会失去读更好的学校的权利,但另一方面,没有那么多权力寻租的空间了。这样也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行业发展。”李健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据他总结,校考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有利于选拔优质艺术人才”,但学校招生权力过大又缺乏监督的话,可能会导致招生腐败。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上,还是从政策的导向上,将来可能都不再有那么多人来学艺术了。扎堆艺考的现象,可能要画上“休止符”了。

  “在这个方面,高校更需要作好准备。”他说。

  李健自己也曾经是一名艺考生,他参加艺考已是18年前的事了,那时的艺考方式主要是校考。2006年李健本科入学时,艺考开始停招免试生,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文化课考试,数学成绩计入总分。

  2014年,教育部开始提升艺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次年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2018年新规定出台,要求艺考录取分数线不低于当地高考二本录取分数线的65%。到了2019年,艺考录取分数线上升到不低于当地高考二本录取分数线的70%或75%。

  李健如今所在的西南大学,也是从2019年开始,不再组织艺术类专业单独考试,和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样加入了省级统考的行列。采用省级统考成绩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2020年,超过20所高校开始采用省级统考成绩;到了2021年,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5所“双一流”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取消校考。

  从只有校考,到“省级统考 校考”,到如今的省级统考为主,校考为辅,这条艺考之路,其实一直在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刘嘉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一方面保留少数艺术院校的校考,为顶尖的艺术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渠道,体现精细化;另一方面开展“规范、高效”的省级统考,让更多高校能够选拔到专业基础好、文化底子厚、发展空间大的优秀学生,“这恰恰是大规模统一选拔性考试可以做到的,也是擅长的”。

1 2 3 ... 5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涛 责任编辑:微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