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学慧网职业发展研究院:如何破解35岁职场危机?

  35岁,迈进职场十余年,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健康精力的退化,35岁似乎成了职场年轻和衰老的分水岭。公务员、事业单位年龄超限、在互联网公司35岁似乎成为迟缓的老年人。35岁打工人,一方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车贷、房贷……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机能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赶上知识技能快速更新迭代的年代,如果不能持续提升,职场生涯很容易走入尴尬。在很多行业,35岁还没升到高层可能随时被裁员,面临升职难、加薪难,跳槽难上加难的职业瓶颈。

  如何避免35岁后陷入被动、尴尬的职场境况?哪些必要的规划和未雨绸缪能避免中年职场危机的到来?针对职场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慧网CEO、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燕结合自己多年职场经验,揭示了导致35岁职场危机的关键,分享了如何从容应对35岁职场危机,如何在35岁前实现职场质的飞跃。

  一.当35岁的年龄与能力不匹配,危机四伏

  职场上有个公开的秘密,公司招人时,基层员工不喜欢招35岁以上的人。也就是在工作十余年之后,就会面临“Up or out”的临界点,要么有能力继续向上发展、独挡一面,要么出局。继续向上发展靠的是对于企业不可获取的能力,而出局后能否另辟蹊径,看的还是有否一技傍身。35岁职场危机的关键——是否能够拥有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和实力。

  对于职场人而言,企业对你的期待是每2-3年有明显的变化和提升。如果走管理路线,典型的职场发展路径是做2-3年专员后晋升主管,再经过2-3由主管到经理,在35岁左右应该由经理晋升到总监。如果走专家路线,在35岁时应该做到高级工程师或成为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35岁职场人需要面临的灵魂拷问是,你是否能每3年一个台阶地层层晋升,是否已经做到总监级别或者成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35岁时,没办法跟20多岁年轻人在招聘市场拼体力,拼性价比了,招聘单位对35岁职场人的要求是要么管理能力行,要么专业领域研究得足够深,如果达不到,就会成为危机四伏的35岁职场人。

  二.如何从容应对35岁职场危机?

  1,直面危机,提前规划

  危机岂止出现在35岁?直面它,只需在职业生涯中对个人的能力发展路径和方向稍做规划。如果有职场危机,它从来不是35岁的专利。想想看,从即将毕业,到初入职场,到第一次晋升,第一次换工作,第一次萌生创业闯一闯的冲动,哪一次不是兴奋中伴随着焦虑?哪一次不是担心自己一着不慎便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不是在几度山重水复之中,寻找着柳暗花明之处?如果让这些迷茫不致于发展为危机,那就要早一点开始归置归置自己前行的思路。下面这张图是此前跟一小群年轻妈妈做职业分享的时候整理的,从26岁开始有带团队的经验到今天,回看自己在企业中用人的期待,基本上遵循了下面的这些原则。

  中国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提前做职业发展规划,会弱化35岁危机。在年轻时多做尝试,尽早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Do what you love, and love what you do.” 。我的同龄一代可能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幸运,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年代,我们上大学对于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这个专业以后要做什么事、这个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知之甚少,所以很多人如我是经历了职业转型的。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会说:”你看咱们很多同学,人家就在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非常稳定,自然而然地加薪、升职,为什么你非得两三年地换一下工作,太能折腾了。“想跟大家强调折腾一定要趁早,不到等到30岁的时候才发现我做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这个时候你的转换成本非常高。我当时大学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让我一直做这个工作我是不喜欢的。如果不去多尝试,我没法找到我真正喜欢的工作。那就更勤快地去多尝试,很幸运在我换第三份工作时,找到我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做marketing。

  但如今,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走出校门前、甚至选择专业前就能接触到很多真实工作的样子,那就真的多尝试,就算不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爱的,尽早排除那些不爱的也是极其珍贵的。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全力以赴地深扎下去,纵深发展,持续积累。年轻的职场人在没有家庭负担、没有养娃压力时,需要像一块海绵那样充分吸收、学习职场通用能力,通过试错去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28岁前提升通用能力,找到你愿意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职业目标,然后用6、7年时间去深扎,在你熟悉并擅长的领域持续提升、积累,并成为高手。这样当35岁来临时,你喜欢的工作能给你足够的成就感,也能获得丰厚的薪资待遇去反哺你的家庭,就能比较从容地应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一个方向做重复劳动式的积累,这样只有第一年有提升,其余时间职业发展是原地踏步的。当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感到危机时才临时抱佛脚,去思考这个问题,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职业危机感会很重。

  2. 能力比年龄重要,建立你的专业壁垒

  35岁以后,不能跟年轻人比努力、比体力,如何不被年轻人取代?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建立自己的职业壁垒,越高越不容易被别人替代,越坚硬约不容易被别人攻破。而这个核心,还是要回到起源,你到底想成什么样的人?选定职业方向后,还需要考虑清楚,你希望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专家还是管理者?专家线和管理线是两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所需要累积、学习的能力也大相径庭。

  如果你有做leader的意愿,喜欢管理团队、团队作战,并且本身也有做leader的潜质,可朝管理线的方向发展。由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需要很多能力上的变迁。首先,你需要承担管理责任,帮别人去分配任务,确保别人能把目标任务达成。其次,需要系统化思考,所谓“系统”就代表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人、 物、事,需要把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有整体观、全局观。最后,需要具备影响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实现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的能力跃迁。但并不是成为管理者才有机会锻炼这三方面的能力,当做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在推进项目并最终对项目的产出负责时,就在承担管理职责,就可以去试验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者,是否享受带领团队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如果你对做管理者不感兴趣,更喜欢钻研技术或冲在一线做销售拿项目,可以朝着专家线的方向发展。成为专家需要你在一个专业领域花足够的时间,达到专、精、深的水准,这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比你的老板更厉害、更精通。成为专家时,只需要对自己的产出负责任即可。

  28岁前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28岁至35岁,需选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不管是走专家线还是管理线,都需要在35岁前不断更新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超级问题”的解决专家,要么拥有拔尖、人无我有的技能或技术,要么成为能领导年轻人的管理者。还可以两者结合,先培养自己的强项,再顺势让自己往管理层上走。总之,构建你的专业壁垒,不论是技术壁垒、行业壁垒还是管理壁垒、资源壁垒,才能让自己在35岁时不贬值。此外锻炼身体也至关重要,当体力不支,就容易脑力跟不上,陷入入力不从心的境况。

  女性如何平衡“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

  此前“全职妈妈”话题引起全网热论,35岁女性职场人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平衡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因家庭需要,跟爱人达成一致,在生育孩子期间选择阶段性做“全职妈妈”,也未尝不是一个选项。如果未来希望能顺利地重返职场,在职业发展上仍有追求,千万不要因为在家带孩子,荒废掉专业技能,需要更多的规划和设计。大家都普遍认可“全职妈妈”的价值,照顾好孩子需要非常多的专业能力,在做全职妈妈之余可以顺便去培养、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学慧网很多学员选择在做全职妈妈之余学习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学习到的能力既能更好、更科学地照顾小朋友,又能移植到未来的工作中。身边的一位朋友,她是心理学硕士,选择在备孕期间考心理学博士。宝宝出生后,开始在清华大学读心理学博。博士毕业时,孩子刚好上幼儿园,她也可以重返职场。还有很多全职妈妈选择去做母婴博主或做母婴产品的销售。

  现代社会为大家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学习方式、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元的职业选择,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完全可以实现从“全职妈妈”到职业女性的无缝对接。当然也会很辛苦,如果你想要更多,想要兼顾好家庭和职业发展,更需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尤其是女性,在职业发展上需要多借助外力,多去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4.面临再大的危机,也尽量不要“被迫”去创业

  在职场中没有做好,自己做就一定能做好吗?显然是变数更大。从根本上我对于“大众创业”这个倡导是持有极大的保留意见的。如果我们牵强附会地说,每个人都要有创业者的心态,无可厚非,但若鼓励每个人都去创业就太危险了。“万一要是成功了呢”说起来容易,岂止中国创业成功率可能不足1%;“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本身没有错,但是企业家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就是稀缺资源,谁说只有自己创业才是不辜负这个时代?持续提升能力,无论是帮别人做还是自己做,都能找到足够的底气。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力量可以打破。我们能做到的是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思想僵化,始终处于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就能让自己不管是在35岁还是45岁都能拥有更多选择的筹码。唯有认真面对生活时收获的真诚与爱,以及倔强坚持的随时从头再来的勇气,能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职场上的危机和挑战。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