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

怎么才能降低父母的养育焦虑?

  养育焦虑从何而来?

  1、生活品质的提升,促使我们做什么都讲究科学性和专业性。学得越多,感觉越慌。交通工具的发达,可能让你觉得地球的物理距离缩小了,但是网络的强大,让你见识了“无奇不有”,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所知太少,见识了别人的孩子和别人的养育,会越来越你觉得自己没有养育孩子的专业性,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教育孩子。

  2、谈论的热点。如同房子属于固定资产,而子女教育属于无形资产,一直是人们谈论的兴奋点。我们中国人素来重视教育,希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对于一些传承的话语我们深信不疑,比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三十年前由父看子三十年后由子看父”,不论这种价值观是否美好,我们大多数家庭对于金钱和权势地位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且我们希望祖祖辈辈都能不断精进,让家族人丁兴旺,让家业大有发展。有时身处这样的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里,你不得不关注,关注越多,越心力憔悴。年少的时候关注自己,年长的时候关注孩子,养育的重视和焦虑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希望,或者我总是认为,我们自己,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一些更优一些,孩子的发展似乎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兴衰。

  3、核心素养的不明确。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养育好,但是往往目标不清晰,听风是风听雨是雨,盲目从众,看得书比看孩子的时间多,分析各类理论比分析孩子的经验丰富。在如今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发展势必有很多路径,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性,都有存在的价值,你就要懂得尊重和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所在,信任孩子自己也懂得茁壮成长,优秀的核心能力素养有很多,但你家的孩子肯定不能穷尽所有。任何时候都要了解这样的逻辑:身体、心理发展良好,其次才是教育。没有身心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定会大打折扣。

  如何降低焦虑?

  1、逃离焦虑圈。人们的交往确实存有很多圈子,有些圈子让你快乐,有些圈子让你快死。所以,即使有些圈子让你觉得特别有价值,但是在这样的圈里里,在他们的话题里,你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和不足,自己做的不够,那你就要转移圈子,有意识地跟那些让你觉得养育孩子很有趣的人在一起。让圈子滋养你的心灵,让你能够能够振奋精神,发现养育的快乐和希望。

  2、积蓄正能量。如果有人总是否定你的养育,给他贴上负能量的标签,你要有意识地分辨和小心接触,懂得在内心深处保有自我的信念,而不是表面的行为口角上去争执。这些人也许是陌生人,也许是你熟悉的人,也许是你的家人。尤其是既然跟你养育观念相左时,比如祖辈、爱人等,都有可能跟你有不同的观念,这个时候你需要求同存异,你可以私下里去求证分析,但是在家人的相处中,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彼此的抱怨和指责,你应该相信,即使意见不同,我们的家人都是真爱孩子的,都在呵护孩子,明确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你就能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祥乐的氛围,孩子的对家的主观体验才会温暖温馨。

  3、不可嫌弃孩子。如果我说很多父母嫌弃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些父母会不太同意。但是,仔细看来,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确实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各种不认可、看不上和嫌弃。有时老师和家长一样,不能只喜欢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干净漂亮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样子长得并不好看,体型不是很好,个子不是很高,不讲卫生,常常惹祸,反应迟钝,记忆力不好,学什么都慢,这样的孩子就不能得到父母的喜爱吗?当然不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每个生命都在世界上顽强地活着,他的样子一定是他努力后的结果,无论孩子如何,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对孩子有单纯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通过孩子证明我们父母的优秀或是让孩子体现我们付出的价值,因为孩子是有自我和自尊的生命体,不是任由我们摆布的普通事物。

  4、重视观察孩子。观察孩子,接纳孩子,然后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条简单的路径,却很少有父母能够顺利走下来。因为太多的父母做不到先了解孩子,更多的父母喜欢用自己心仪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找出孩子跟内心标准的差距,然后奋力行动。比如孩子个性内敛,可能你想要他活泼开朗一些,于是你去学习让孩子开朗的办法,结果发现并不管用,在你尝试在孩子身上实施各种大法时,孩子已经抗拒了跟你的交流,因为你的帮助都是以否定为前提。与其寻找改变孩子的方法,不如研究辅助孩子的策略,让孩子在自己的发展基础上进步,而不是在标准的杠杆下跳跃。

  重视孩子的养育,重在行动,重在温暖相处,而不是无尽的焦虑。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亲子 作者: 责任编辑:王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