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复二代”17岁中美跨文化交流使者

17岁的你在做什么呢,是在埋头书本准备高考,还是情窦初开偷偷谈一场青涩的恋爱?十七岁,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最美好的时期,而这个17岁的女孩却不甘“平凡”,成为中美跨文化交流使者。

她叫姚朵仪,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复旦大学老师,成长于上海,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她的生活轨迹几乎没有离开过复旦大学。过去的十年里,不论是跟随教授母亲海外访学、接受双语与跨文化教育还是游历,她不断穿梭于多个国家和城市,在中美之间倒过最多的时差,转过最多的学校。她不断地与陌生人相遇,不断与新友告别,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路上,她一刻未停。各种场合的跨文化沟通,早早让她在各种挑战的尖锐磨砺中,傲立于霜花。

热情服务社会的文化使者

在适应了美国教育之后回到家乡,这一阅历使她深刻地意识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利用自己的经验去造福他人。” 姚朵仪的话音中透露出一种坚毅的沉稳。2012年暑假访问西部地区四川一所中学以及周边社区,让她深受震撼。曾经以为享受双语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丰硕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访问期间却让她看到基础教育的严重地区差异,在她看来,死记硬背单词、语法是学不好英语的,好的语言写作是没有所谓写作结构可背诵的。使命感驱动下,想法迅速落实。2013年1月,她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英语辅导计划,每周末用1小时在线英语聊天。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语辅导以及课后作业布置与检查的计划,而是创造一种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看过的书与电影,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对新闻事件对看法等等,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己的实用英语技能。

她从分享自己在异国进行英语对话的尴尬故事入手,耐心鼓励学生用英语讲故事。从该项目创办到现在,已有40多位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孩子加入该项目。看到孩子们从极为尴尬地憋出一个英文单词,到说出一句结结巴巴的话,再到流利的句子,以及一个完整的段落,姚朵仪说自己很满足,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她的荣幸。此外,中美经历也激发了姚朵仪做跨文化交流使者的意愿,她积极利用新媒体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以留学美国学生的身份讲述她所体验到的中西教育以及文化差异。

学识不问年龄,社会责任依然无关长幼,姚朵仪服务社会的热情持续地保持着温度。近两年每个假期和空档,她都投身于各种志愿活动。在2017年至2018年,她曾在五角场社区图书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地参加志愿活动,在中学语文课堂做助教,在美国学校里做中文助教,为复旦大学艺术考试服务,在国内外多项科研课题中辅助研究,撰写报告。同时,充分发挥英语口语的优势,连续五年扮演复旦大学暑期FIST课程翻译志愿者的角色。

多面发展的年轻艺术家

像很多花季的高中生一样,姚朵仪也有很多兴趣爱好,从外教对她的评价“以开放的思维和智慧脱颖而出,是一个好奇宝宝多面体:优秀的学生,合唱团的歌手,钢琴演奏者和敬业的年轻艺术家”中,可见她不同于同龄人的艺术造诣。

在所有兴趣爱好中,最突出的当数无师自通的绘画。四岁出游时,她用父母送的笔记本记录旅行故事,自那以后便爱上绘画,并将画笔和本子视若珍宝。对她而言,即使潦草的图案也是精致的艺术,她很享受画笔填满空白令人着迷的感觉。“绘画将我的不适与消极情感转化为创造的可能性,记录了所有我最重要的时刻,笔触和色彩永远能唤起我无法言说的情感,成为艺术幻想的出口。当孤独成为伙伴,正是艺术诞生时。”在美国读高中时,她的绘画作品得到美术老师的高度肯定,她也受邀去AP工作室作画。如今,她已自行完成了几个系列的画作,并实时分享在艺术圈的社交平台Art Amino 上,就连不少美术学生也觉得望尘莫及。

(姚朵仪画作)

回国的间隙,她在“复旦大学艺术创意设计前沿”讨论课上展示了她的画作,复旦艺术教研室汤筠冰教授评价她:“姚朵仪是艺术天才,从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能够达到专业水准,只说明一件事,在艺术领域里,激情远比技巧重要。”对绘画的探索和琢磨也影响着她的摄影品位,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复旦大学资深视觉艺术批评家顾铮教授的肯定:“艺术感觉敏锐,能力强,绘画水平已经很成熟,而作品中透出的孤独和忧郁正是成为好艺术家的必要条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李芸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