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有些回忆 从静安繁华深处的老地名开始

  如果把建筑比做音符,那么城市就是一部凝固的乐章,地处繁华深处的静安区便有着这样极为丰富的地名文化宝藏,它们有的耳熟能详,有的鲜有问津,有的雅致清丽……今天,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那些静安的老地名,聆听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

  大中里

  静安区南京西路沿线是新旧建筑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地区,也是近代建筑风貌与现代购物休闲功能完美结合的繁华之地。而10多年前,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一片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拥有1600多户居民,保持着原始的石库门生活状态,这就是有着接近100年历史的“大中里”。

  当时,“大中里”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大,一个房间便是整个家庭的活动空间了,有点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小尺寸的床。在大中里的公共厨房中,每个龙头上都装有独立的水表。

  据当时住在这里的老住户回忆说,当时“大中里”的房子是没有厕所的,因此家家户户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倒马桶。早上邻居间碰到了,便互相问候,大家都是对着马桶、对着痰盂罐在讲早饭吃过没吃过,想想也十分有趣的场面。

  空闲的时候,邻里们会在屋子里凑个小小的麻将局,尺寸之间,弥漫着热闹的生活气息。

  2008年,“大中里”开始了整体拆迁,其中有着90年历史的民立中学4号楼,也离开原址,向东南平移57米,沿威海路定下新居。

  根据记载,这栋房子最早是作为德国谦信洋行的职工住宅,后被当时上海的“颜料巨贾”邱氏兄弟买下。战争爆发后,这幢房子被民立中学创始人苏氏兄弟买下,作为民立中学的校舍。而今,经过精心修缮,查公馆成为这幢老房的新名字,在这里,记忆和纪念汇成了一张相互交织的网。

  如今的“大中里”已经变成南京西路商圈内著名的商业综合体——“兴业太古汇”,“丰”字形里弄格局已经被抹了个干净,旧时邻居也因拆迁而四散到上海各处,或是远赴海外,而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依然深深融合在静安的印记中。

1 2 3 ... 5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乐游上海 作者: 责任编辑:王玮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