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刑侦专家张欣逝世 刑侦界“神笔马良”凭口述画出嫌疑人

张欣画出的嫌疑人画像和照片对比。

人工智能时代,追寻手工比对的意义

1999年之后的5年间,是张欣最忙的一段时间。进入本世纪初,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往需要警方寻找目击者的案子,在监控之下变得一览无余。通过模拟画像协助破获的案子开始减少,而且找上门求助的净是些“蝇头小案”。

但是监控并不是万能的,视频拍摄的光线、距离、角度等,都会影响图像质量,而且罪犯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伪装越来越多。“机器识别的不足,恰恰是模拟画像师们的拿手好戏。”在张欣看来,模拟画像人员依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只是自己的本领也需要发展和精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张欣就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始使用电脑软件组合人像,利用人像重构完成人像比对——即通过模糊监控视频重塑人像,既可以是手绘,也可以电脑组合,然后将头像扔进犯罪前科库进行比对,找出嫌疑人。

他还带着技术人员开发了一款组合人像的软件,把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等人像特征分门别类,从中挑选最像的,拼凑在一起。如今,在公安系统内部,利用电脑组合人像是主流,但张欣认为,“有手绘功底的人,更能用好拼图软件”。

2011年,张欣生了一场大病,直到2016年病愈后,他立即回到了工作一线。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张欣又面对了新一轮的技术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以图找人”,应用在实战中,大大提升了警方破案效率。

人像重构对画像人员的要求更高,素描画能否被机器识别,便是第一个难题。张欣琢磨过机器识别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是“人像密码”,机器无非是将“密码”变成代码。既然如此,那就用笔把特征画出来——眉毛、鼻子、嘴巴,加点凹凸、灰暗、结构、起伏,机器不就能识别了? 

经过一年摸索,张欣的手绘炭笔画像基本能被电脑识别,根据人像重构进行人像比对,成功破案5起。这是张欣职业生涯里又一次突破。  

“尽管比中率只有1%,也就是说做了500起才中了5起,有很大偶然性,但这是趋势。”张欣说,“我们要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头。”

默哀,致敬!

英雄,一路走好!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铁警发布、央视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李芸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