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美国常青藤录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要这样做!

2018-04-19 13:10:23

  每年三月四月,南方的梅雨季节总是伴随着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心情,阴晴不定。

  你说你给自己的18岁交上了一封完美的答卷,你那深夜的奋笔疾书,你课外活动里的领袖气质,以及你科研时的认真专注,都为了这一封录取信奠定了基础。

  你抬头,在阴雨蒙蒙的三月笑得灿烂夺目。

  的确,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毕竟,能在录取率动不动3、4%的现在,在一票优秀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得到美国顶尖大学的青睐,这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你终于可以在未来的5个月里肆无忌惮的浪出天际。

  可是,你知道吗?这封录取信其实不应该给你,而该给在你身后默默付出,一次次询问考场信息,设计课外活动,奔走于各种中介的——

  你的父母

  那个本应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的你,其实最后只出现在录取信的开头里。就连Personal Statement里提到的鲜活灵动的模样,也是一个假象而已。

  一、父母是秘书你是霸道总裁

  在中国35万赴美研读高等教育的洪流中,要想得到美国大学的一纸录取信实在是太难了。

  美国顶尖大学要求的中最“现实”的一关就是标准化考试:GPA, TOEFL, SAT, SAT2, AP, IB。即使中国学生提供的GPA弄虚作假早已不是新闻,招生官也习以为常,但是从托福到AP的一系列美国的教育制度制定的标化考试,却已经要了申请者的老命。

  胆子大的想着让父母掏钱买答案买机经,怂的穷的只有硬着头皮考啊!

  可是,这一切在有了父母帮忙打点之后,又有什么难度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普通高中,仅凭学校学习的英语水平是无法达到美国大学要求的115分以上的标准,尤其当补课机构的老师告诉你, 别的什么课外活动都好商量,标化不达标名校是一定不会要你的。

  被吓坏了的同学只好如何从高中的课堂中脱离出来,赶紧补习英语:背单词,刷真题,做模考。

  可是,在短短的2年里,如何实现英语“质的飞越”?

  于是,父母就被派上用场了——托福考位的消息由父母帮忙监控,一有位子就赶紧报名,你只需要埋头苦读;读书说来辛苦,但早上有高营养的早餐已经准备好供“大量消耗脑细胞”的你食用,晚上有父母削好的餐后水果默默地摆在你身后的茶几上,睡前一杯牛奶是必备,因为助眠。

  于是,你才有精力每天花上3-4个小时去看看单词,做做题,依然觉得每天都过得如此劳累。

  然而要知道,你的普高朋友们深夜10点在学校还没下晚自习,而你却早早的侧卧在床上看起了今天的微博热搜排行。

  连续的考试同样让你感到窒息,要在父母的陪同下“远赴”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甚至美国去考SAT和SAT2。其实无非也就是提前三天到考试地点,爸妈陪着去参观考场打卡,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当地慵懒的准备考试。

  考试当天,妈妈帮你准备好铅笔和干粮,爸爸最后一次帮你确认所有的文件都已经准备好。你在考场考试,他们在五月的烈日下拿着水和食物焦急的等待着你。

  考完SAT,其他那些能够表现自己学术优秀的考试怎么办?

  这时候父母早已掏出了解好的备考时间表,对于下一个月的学习计划了如指掌。他们了解好了所有的补习班的课程,安排了最好的老师和时间, 像尽职尽责的秘书一样为你打点好一切行程,只等霸道总裁的你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父母策划课外活动“重塑”你的人生轨迹

  课外活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申请的一部分,除了优秀的标化成绩,这些软实力对于申请的结果依然至关重要。

  在模拟联合国已经被你们亲爱的学长学姐玩烂掉之后,要想在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又成了你新的烦恼。哦不,是你的父母的烦恼。

  要想获得这些机会,就需要父母的世代社会阶级资源积累,需要人文情怀、雄伟抱负、未来领袖气质,可是,有了父母,这些又怎么会成为你的拦路石?

  从父母认为孩子会感兴趣的专业出发,理工科方向就去和NASA前研究员做研究,如果不能够和美国研究机构合作那至少也是清华北大水平的科学研究团队;地理地质方向就和XX大学前教授去非洲探秘,去大洋洲,去爪哇岛研究生物;人文学科就去农村建图书馆,去捐助希望小学;艺术设计就开画展,个展,音乐会,最后把钱全都捐给NGO... ...

  不过,令父母头疼的是美国顶尖大学还需要“持续性”,招生官需要看到申请者从小到大的“坚持”, “热情”,“坚定”。这些一年里“积累”起来的课外活动如何变成自家孩子的“一生追求”呢?

  于是,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的父母又开始重新整理你的人生轨迹。

  什么时候开始就对于人文有了追求?是小学时读到的高尔基的《在人间》三部曲,还是床头永远放着的《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是小学暑假在伦敦看到的那一场《麦克白》?是什么时候把自己的救世主的情怀带到非洲,带到南美,带到“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这些都是父母为之头疼却不得不为你编造好的故事。

  当然,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你大可不必出现在这些纷繁的编造中,申请文书里的感想你的父母都帮你体会过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你几乎不认识那个申请文书里栩栩如生的自己。一遍遍自我确认后,你必须相信那就是你,而不是那个在床上刷微信微博,看书就困写字就累的你。

  毕竟,要是“倒大霉”碰见学校招生官面试,爸妈可不能再代替你去了。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当能力和环境不对等,等待你的将是对于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四年的自我认知煎熬。

  美国顶尖大学的同龄人压力(peer pressure) 要求你不仅兼顾繁重的学业还要在学校活动中展示你的领导力。刚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面对文化的冲击,面对更加优秀的同龄人,面对寂寞,还有面对突然消失的”秘书“父母,你无所适从。

  那点收到录取信的骄傲,会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消失殆尽。

  美国顶尖大学里因为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结束生命的不在少数,也许就在弦即将拨断之时,你会回想起申请的过程,或许会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申请的时候多锻炼自己,哪怕就是多参与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过去18年人生的过程也好。

  或许你现在会在一个更适合你的专业,学着你更加喜欢的课程,跟一群更加要好的朋友待在一起,给自己的大学四年留学更多美好的回忆。

  可惜,人生短暂,这一步,你已经走错了。

  虽然,作为子女,我们是没有立场去评价我们的父母的。他们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我们,希望我们更加优秀,但是在每一个“消失的孩子”的家庭里,都有一个“喜欢包办一切的父母”。

  斯坦福大学的前教导主任 Julie Lythcott-Haims 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来自中高产阶层的父母们由于太渴望孩子成功、害怕孩子失败和受苦,以至于正在亲手摧毁自己的孩子。耶鲁教授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也多次阐释过中产阶级孩子的思想现状。

  家长们总是在操心孩子的安全——身体安全、心理安全、经济安全、学业安全、婚姻安全,一些家长甚至把自我都放弃了,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包办型的家长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管理、同理心、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韧性和耐心的能力。同时,所有包办教育的父母其实是对于自己教育的不自信,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敢放手。

  这终究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博弈,而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以伤害双方为结局。中美相距千山万水,失去了直接掌握的父母的失落感和孩子第一次独立思考的迷失感,终将会在家长和孩子中爆发。

  所以,还在做着名校梦却不肯脚踏实地的你,快醒醒吧,那个背书中拥有着multitask能力,眼观八方耳听六路,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有着坚韧不拔和批判性思维的,不是真正的你。那一纸录取信,也只能代表着父母积累的社会资源,可以好到把你安然无恙的送进顶尖大学,仅此而已。

  可是如今,你即将失去这些遁甲和保护,独自一人踏上这未知征程。

  从现在开始,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三、友善和责任感一项重要竞争力

  友善和责任感正成为教育界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竞争力”。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表了一份名为《扭转趋势》(Turning theTide)的报告,提议改变美国大学对入学申请的评估方式和衡量标准,主张大学申请系统弱化对学生分数、技能的考量,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心、是否关怀他人、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为社区做过贡献、是否展示了自己的爱心。并且这份提议获得了全美80多所大学的认可,其中包括常春藤联盟名校。

  在想要查询更多关于《扭转趋势》这份报告的信息时,欧美国家对“友善”这一品质的重视:

  曾经培养出无数精英学霸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其校长也曾讲过类似理念:“精英教育,除了让孩子获得杰出的成绩,最重要是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再比如芬兰。不少学校就推出了“好人缘奖学金”——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同学圈子里得到大家的喜欢,和其他奖学金不同,它没有权威的评委,而是由全体同学共同票选而出,相当于“年度风云学生”。以此告诉孩子:成绩和才艺当然很重要,但快乐、合群、兴趣等,都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也是“优秀”的标准!

  再比如新西兰。那里的小学非常自由,但非常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老师不会教条地告诉孩子要“听话”,而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不少学校干脆把“善良”作为校训。

  然后,我就对在美国遇到的一些事情更理解了,原来这里的父母早已把“友善”品质的培养自然而然地当作孩子的每日功课了。

  可是,当美国家长在教孩子人人友善的时候,我们国人却习惯压制孩子的友善。

  孩子把心爱的玩具拿去幼儿园送给了小同学,爸妈会心疼地说:“那么贵的东西,你随便给了人咱也太吃亏了!”

  孩子在电梯里跟不认识的大人微笑打招呼,父母很快会戒备地把孩子拉到一边低声呵斥:“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孩子在游乐园玩儿,屡次谦让别的小朋友,家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就知道让步!真没用!”

  孩子遇到乞讨的老人,想要上前去给些钱,却被家人粗暴阻止说:“那是骗子!”

  …………

  孩子对人的友善其实与生俱来,非常可贵,可如果我们不去保护这种品质反而碾压它,从眼前看可能是沾了光,从长远看却让孩子的社会竞争力大打折扣。一个与人友善、乐于助人的人,一定比唯我主义、自私自利的人更受欢迎,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时,即使本身条件平平,却因为自己如小太阳般散发的友善光芒,也总会吸引到更多人的帮助。

  为了能爬藤上顶级名校也好,为了孩子能有个大格局拥有更好的未来也罢,在努力提高孩子分数,技能的同时,也给孩子补上友善这一课吧。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小小麻麻的日常 作者:小小麻麻的日常 责任编辑:李芸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