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第一美女"今昔对比照   劳力士手表涨幅惊人   刘嘉玲80年代尺度这么大   惊艳绝伦的水滴作画   老上海奢侈的生活   曹颖大变脸简直认不出   中国十大夜景城市   这些不老女星辣眼睛   “试离婚”逐渐流行   国外精美的饼干包装   邓超最爱的竟不止孙俪   理解“女权”这件事   买二手房需注意七大风险   房价不会疯涨 但降价难   人社部回应社保养老问题   
当前位置: 2016教育频道> 政策情报
【浏览字号:
如果你善于挑车 选择英国大学应该也不难
http://edu.online.sh.cn 2017-08-24 11:42 [来源]:教育专栏

  你知道买车与选择英国大学之间的联系吗?“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神秘感,以及广告产生的示范效应,使不断壮大的中国中产阶层无所适从、偏听偏信,盲目追求大学的“牌子”。本文通过买车与择校的比较,提供客观、公允的选择角度。

  选哪个英国大学呢?感觉有些像第一次买车时的迷惑和纠结。其实选择座驾与择校的步骤都是一样的,不信你就试试以下的建议。

  选择范围

  改革开放初期,买得起一辆桑塔纳就算是“大款”了,而当时在国际上,桑塔纳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代步工具了。

  如今这款德国的淘汰车型,虽然还在国内生产,却已经进入低端车的行列,其中相当一部分归为“黑车”、“顺风车”的类别。

  原因很简单,尽管国内汽车行业仍然存在着制度性保护,国外车企一定要与国内车企合资,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销售价格,但由于大量的车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成几何量级增长,汽车的选择成本仍然明显下降了。

  同样,留学英国曾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早期在国内设立代表处的英国大学,在中国市场一度供不应求,留学中介诚惶诚恐地哈着校方代表,主动找上门,抱着厚厚一摞申请表,央求英国学校录取自己推荐的学生。

  现在的市场几乎完全翻转,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0%的英国大学在国内设立了代表机构,中国学生的选择面迅速扩大,中国市场也随之变成了买方市场。

  虽然通过中介去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比重逐年下降,但毕竟仍有55%以上的比例,总体而言,英国大学对中介的依赖程度很高,规模大的留学中介对英国大学“挑得厉害”,很多英国大学国际办公室为了取悦留学中介,经常被呼来唤去,不厌其烦地往返于中英之间,参加中介的各种展会和推介活动。

  不过,选择余地大了,有时也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无所适从。

  品牌影响

  在国内市场,国外车企产品的品牌对销售影响很大。在这个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市场,车企的广告铺天盖地,强大的示范效应往往左右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某德国汽车品牌由于长期被中国政府作为高级公务用车的首选,使它在欧美市场的中高端定位被人为地提升到了豪华车档次,品牌溢价效应明显。人们买这种车,不完全是为了实用,而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和身份。

  非常类似的是,本来英国大学只有学术意义上的排名(REF排名,曾经是RAE排名),但左右中国学生和家长的,是商业运作非常成功的《泰晤士报》(Times)排名和《卫报》(Guardian)排名。

  不断壮大的中国中产阶层趋之若鹜地相信,进入这两个排名前列的大学和专业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并由此判断,从这些知名大学和专业毕业后,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选择英国大学的“高消费”(只选排名好的学校)现象愈演愈烈。

  中介服务

  记得买车时,我被不同的中介机构(4S店)忽悠来忽悠去,什么欧系、美系的安全,什么日系、韩系的省油,什么某某合资公司更正规,什么某某品牌售后服务更周到。

  4S店的推销特点是贴标签,大幅度地渲染某种品牌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强大的气场,一旦购车者的需求与宣传点之间出现交集,就会产生“共振”(或“共鸣”),从而使消费者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

  异曲同工的是,留学中介习惯于把申请者的学术背景与英国大学排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列入预设的“条条框框”里。

  需要注意的是,中介的从业人员并不一定对自己推介的大学有详尽的了解,学生和家长如果没有“做足功课”,常常会偏听偏信。

  产品体验

  试驾是购车前重要的产品体验,有些疑虑会迎刃而解,但由于试驾的时间较短,不可能观察到车辆的所有问题。

  留学英国的“试驾”应该是在模拟课堂、短期交换生项目、预科等形式的体验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国外正规授课的基本形式和要求,为自己的最终判断和选择提供佐证。

  同样,由于时间不长,难免会有偏差。

  另外,教育作为无形产品,教师、教案、教学环境等因素并非是标准化的,这会导致学生的主观感受起伏较大,有时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来人”的建议

  自从我卖掉了自己用过五年的座驾,忽然觉得很多车都可以选择,打破了曾经迷信的诸多“标签”。此时,我看到的车,感觉都像透明的,都有四个轮子、一个底盘和一个方向盘,其他的都是装饰和点缀了。

  曾经最重视的安全性,有可能变成次要因素;而外形、油耗、空间等方面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只能追求自己最需要的一个或两个侧面;品牌的作用弱化了很多,实用层面的可靠性逐渐占据了上风。

  同理,我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反过来思考当初择校的预期,明显觉得标准其实应该更宽松些。

  英国大学的排名其实很难公允地表现出学校的真实实力,当排名靠前的英国大学或专业里遍布中国学生的时候,无论如何,我们的实际体验会大打折扣。

  除了中国学生所占比重的判断标准外,师资的好坏至关重要。在这个层面上,中外课堂都一样,得到“点拨”而不是“照本宣科”才能让我们的水平提升。

  另外,大学所在的英国城市对我们的留学体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中的文化氛围、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企业机构的实习就业机会,应该作为申请大学的重要指标予以参考。

  英国留学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名校”效应对人的影响其实非常有限。

  在国内,英国大学的整体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被舆论(未必客观)认为是“名校”的,不会超过10所,从这些大学毕业,可能会被人另眼看待。

  不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就业,大多数情况下,英国大学的品牌对雇主的吸引力并不高,他们更看重“海外留学经历”本身。

  雇主希望“留学英国”背景的申请者,能体现出与之相匹配的英语能力、演示技巧、待人接物的风范、解决问题的思路、困难处境中的自信气质。具备这些素养,完全可以弥补未能进入名校的“缺憾”。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英国大学的选择应该遵从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选稿]:李芸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客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