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当前位置: 2015教育频道> 商学院
【浏览字号:
75岁上戏老教师赵根楼:把出身民间的木偶戏带进大学课堂
http://edu.online.sh.cn 2016-09-14 17:01 [来源]:东方网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然而,在大力发展文化艺术的今天,木偶戏却是一块被忽视的宝藏。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倾听木偶表演专业元老赵根楼老师的故事。赵根楼从业55年,亲历了木偶剧的起起伏伏,见证了全国唯一木偶专业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的过程。

  机缘巧合学艺却险被退学

  1960年,18岁的赵根楼正在上海某高中埋头苦读,一心想报考大学,可是一次意外的“面试”却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轨迹。

  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他,稀里糊涂地被老师叫去参加上海文艺界面向工农兵子弟的招生考试。出人意料的是,赵根楼通过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简称“儿艺”)的面试,顺利拿到了最后的录取通知书。

  “那时候根本没弄清怎么一回事,家人很反对,说没前途。”但出生农民家庭,性格质朴骨子里本分的赵根楼认为,“这是组织的安排,我理当服从,说去就去了。”

  暑假过后,18岁的赵根楼随身揣着一本《普通话字典》,带着对艺术的陌生和好奇,懵懂地踏进了华山路那栋小洋房——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那时的赵根楼并不知道,从那以后,自己便与木偶剧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

  进入“儿艺”后,赵根楼被分到了话剧班,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少年宫、青年宫选拔而来的,很少有像他这样零基础的学生,个性要强的赵根楼不甘落后,在专业上很是刻苦勤奋。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后,他意外得知了进了“儿艺”还要“甄别”。很快,专业基础薄弱的他就被专家宣判,“在艺术上没有更大的前途”,赵根楼入学一年便从话剧班转到了木偶专业。不久,依旧是以“在艺术上没有更大的前途”为由,赵根楼收到了“儿艺”的劝退通知。

  个性要强的赵根楼当然不甘就这样退学,他写了首“打油诗”给校领导,也许是因为之前的勤奋被老师看在眼里,赵根楼破格被留了下来。自此之后,他下了苦功恶补,一天看八场电影,翻烂了三本字典,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艺术评论……经过五六年的自学,赵根楼终于能写出了一些专业文章和读后感。

  后来,赵根楼投身木偶编导,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处女作《小八路》公演获得成功,一时间该戏“一票难求”。之后,赵根楼的创作激情泉涌,先后参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剧的创作。1992年由他执导的科幻剧《哪吒神遇钛星人》获得第三届文华导演奖。

  早年求艺道路上的两次被“否定”,对于赵根楼来说,过早地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未必是件坏事,生性好强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逆境中奋起,寻找着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赵根楼的学生们在排练木偶戏。

  木偶戏不仅是仿真,也可创新

  赵根楼说,在解放前木偶剧曾被称为“叫花子”艺术。面对话剧、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木偶剧演员渐渐迷失了定位,当时可谓是木偶剧较为低迷的时期。后来,木偶剧渐渐有了些生机,但只局限于模仿真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木偶剧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可是,在英国木偶剧却十分受到重视,分成人版木偶剧和专为儿童编创的木偶剧,还有专门的木偶节。“英国著名小说《战马》被多次改编为话剧、舞台剧,很多人不知道,舞台上的‘战马’其实就是木偶。”赵根楼坦言,各国对于木偶的理解以及对于木偶剧的理念不同,木偶剧在国内的发展可谓一直不温不火,“木偶的天地其实很广阔,不止局限于模仿、照葫芦画瓢。”

  赵根楼认为,木偶戏不仅仅是仿真,它也有创新空间,“木偶剧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所谓‘专于玩偶,兼能演艺’,我提倡木偶剧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

  赵根楼的学生们在练习操控木偶

  “玩木偶就是要把死的玩成活的”

  2004年,上海木偶剧团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木偶本科专业。

  赵根楼成了返聘教师,他要求学生的表演是激情、气息、步伐的完美统一。这样学习木偶就不会局限在“照葫芦画瓢”上,他强调学生要“种自己的葫芦”,要学会自己塑造人物。

  因此,赵根楼在木偶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做了调整,他独创了一门木偶表演元素训练课,专门培养学生学习木偶剧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我开这门课是要让学生知道,玩木偶就是要把死的玩成活的。”赵根楼要求学生从“诗词篇”入手,用木偶朗诵古诗词,从学生对动作的设计看出对古诗的理解。而“路程篇”则更像是无实物的小品,人物不能说话,只能利用步态来表现内心世界。 “情感篇”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当学生用情感去表现人物时,就可以着手去做小品、话剧甚至舞台剧了。“这就是‘专于玩偶,兼能演艺’的诠释。”赵根楼说。

  赵根楼跟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人格魅力强大的“老爷子”

  桃李满天下的赵根楼,被同学们尊称为“老爷子”,因为赵根楼在同学中颇有威望,他还能和同学打成一片。

  在学生石文慧眼里,“老爷子”不仅专业功底深厚,也很有人格魅力,“可以说,我是上了他的课以后,才真正对木偶产生了的兴趣。”上“老爷子”的课,不能开小差,要一个一个发言,接受全班每位同学的点评。“他的课会迫使你学会从生活中观察,揣摩各种人物形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意”,石文慧总结,上“老爷子”的课,很有“获得感”。不仅如此,下课后赵根楼还会和学生吃饭聚会,“虽然说老爷子今年75岁了,但他的思维比我们还活跃。”

  2009年,赵根楼获得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优秀教师奖”。他坦言,一开始并不想当老师,“因为教书育人的责任太重”。但如今,为着一份责任,他始终坚守岗位,“我只是一块铺路石子,我的学生才是主角,我就是要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是我的心愿。”

  操控木偶,非得一双巧手不可。

  【赵根楼

  赵根楼,男,1942年出生,上海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著名木偶艺术家,资深编导。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老师,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木偶教研组组长,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中专班的负责人。从事木偶艺术55年,在木偶表演、木偶剧本和木偶导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主创风靡八十年代的大型传统木偶剧《小八路》和木偶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92年由他执导的科幻剧《哪吒神遇钛星人》获得第三届文华导演奖。

  赵根楼认为,木偶戏不仅仅是仿真,它也有自身的创新空间。他提出“专于玩偶,兼能演艺”,提倡木偶剧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他又在木偶方面进行一定创新,创作了《太白醉书》、《玉兰飘香》、《假面舞会》、《卖火柴的小女孩》、《钟南山传奇》等木偶剧,为木偶艺术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样品。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作者]:陈逸欣 [选稿]:视频编辑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